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需要数以万计的领军人物、行业专家攻克“卡脖子”问题,也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突破痛点难点问题。青岛的破题思路,是以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重大产业战略匹配为抓手,聚焦构建“产教有机融合、产才高度契合、产科深度结合”机制,持续深化教育协同创新,推动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同、与城市重点产业链深度匹配,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教协同”
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机融合
青岛市把教育的发展深深根植在城市经济建设的大地上。龙泉-姜山产业组团是青岛市“十四五”时期规划的三大产业组团之一,其涵盖的龙泉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姜山国际汽车产业城在职教人才方面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见良机而上,在姜山镇规划先进制造业职教组团、建设职教园区,无疑是推进产教协同的有力举措。青岛市按照城乡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校企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现代职教园规划建设。三年间,随着青岛现代职教中心学校、莱西市职业教育新建校、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接续展开,园区统筹布局建设了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服务、汽车技术等30多个专业群,与园区内北京汽车等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校企联动、产校区一体的焕然一新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园区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万至4万人,每年可培养1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不仅如此,为探索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青岛模式”,以创新推动产教“双向奔赴”为愿景,青岛市还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载体,建立产教融合企业服务信息系统,成功遴选培育出两个国家级、35个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四所职业院校的六个专业入选工信部全国首批产教融合专业试点,六所职业院校入选山东省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还成立一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三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成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成员单位。2020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集团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对接京东集团物流、电商、教育、科技研发等板块资源,学院投入729万元、京东集团投入313万元,共建京东智慧供应链产业学院和混合所有制“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产业群”联接“专业群”,拓展教、学、训、研等多种形式,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场,建设山东省新技术研发中心、校企联合竞赛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有力促进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训基地建设案例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京东“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外景
青岛市勇于先行先试,将教育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会上正式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由此开启了青岛对外开放的新纪元。五年来,上合示范区从无到有,对外经贸合作与日俱兴,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攀上新高,科技、人文交流愈发密切,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青岛市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先后依托在青高校成立上合经贸研究中心、上合法律服务研究院、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组织,打造国际高端智库,服务上合示范区发展跨境电商、建设货物集散基地和上合组织地方银行。截至目前,已开办贸易投资促进研修班91个班次,培训来自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人员7800余人。与此同时,青岛以建设“经贸+”学科体系,培养熟悉上合组织国家国情、通晓国际规则、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型、应用型经贸人才为目标,积极规划筹建服务上合组织国家的高校,上合国际学校的规划也在积极展开。在上合示范区,青岛市将建设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的国际一流高水平学校,让来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安居乐业。
推动“产才协同”
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高度契合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青岛市聚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服务产业链,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加速破解现代产业体系遇到的问题。
青岛市创新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专业跟着产业调”。围绕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需求,超前谋划、前瞻布局,大力支持中、高职院校增设服务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兴专业和“急需紧缺”专业,动态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十四五”以来,围绕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新增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等专业,在高职院校设立六个工业互联网学院(专业)。目前,全市11所高职院校和51所中职学校共开设270余个专业,17个专业荣获山东省首批中职特色化专业。青岛电子学校是一所以计算机、电子、电气专业为特色的国家重点职业学校。近几年,学校积极回应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开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专业,积极打造数字媒体、智能制造、物联网专业集群。学校还牵头成立青岛电子信息业职教集团,吸引10所职业院校、10个产业行业协会、88家企业参与,校企共同开发技术专利,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并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平台,入选全国示范职教集团。
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增添新活力、培育新动能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青岛市创新高校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推动“高校跟着产业转”。“十三五”以来,通过建立高校贡献度评价体系和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青岛市引导高校优化重点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在青高校、科研院校将一流学科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过去的六年间,青岛市重点扶持在青高校22个本科学科和50个高职专业发展,青岛的高校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海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设置产业学院或特色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人工智能……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在青岛高校发展壮大。今年起,新一轮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群)建设启动,到2025年,青岛市将依托重点学科专业,推动与青岛辖区内500家以上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紧扣青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创建一批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力争每年吸引5万名以上优秀毕业生留青就业发展,高校产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水平将实现大幅提升。
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提升离不开好的教学模式,青岛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教学跟着产业改”。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水平,青岛市开展“1+X”证书和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海尔集团创新推出“3+1+2”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分别达到50个和194个。参与现代学徒制三个批次七个项目试点的青岛电子学校,通过开展工匠班培养,已经形成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双主体、双导师、双标准、双课程、双认证、双文化、双课堂、双评价、双身份为“九翼”的“一线九翼”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范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软件学院聚焦大型工业软件领域,培养高端软件人才,攻克了石油关键软件技术难题,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在产才协同上,青岛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引入国际化元素,依托上合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上合国家多元合作机制,发起由我国及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成的上合经贸产教联盟;依托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探索“高校+RCEP+企业”合作方式,成立全国首个RCEP产教协同联盟;依托中德生态园建设,着力打造中德职教合作新模式,建成“青岛-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职业能力发展中心”“职业教育(青岛)国际客厅”等五个中德职教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和更宽广领域开展产教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中德应用技术学校”)等院校通过与莱茵科斯特青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构建“院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双元三地”育人模式,院校负责专业理论教学,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实操教学,企业负责岗位实践教学,通过职业技能教育的“三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要素融合共享,有效推动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和“育人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京东方、芯恩等千亿级芯屏产业链企业集群式落户中德生态园。
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全景图
推动“产科协同”
实现产业链与科技链的深度结合
科技进步是产业进步的有力支撑。青岛市积极推动创建产学研合作联盟,采取“政府+高校(研究院)+企业”方式,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学科权威作用,推动校企科技资源和人才共享,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技术攻关、升级改造以及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定向定制”精准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青岛市工业互联网、智能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等10个重点学科发展联盟,吸纳政、校、行、企、院所等成员单位500余家,累计聚集高层次人才735人,2022年全年新增科研项目501项、实现合同到账总额7.3亿元。近几年,青岛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通过联合开展课题攻关等形式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承担科研项目1933项,合同到账总额20.02亿元;在青创建科研平台182个、孵化企业345家,营业总额达到23.43亿元。
校企之间信息不畅通、缺乏沟通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重要原因。2022年以来,青岛市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建设,打造集“高教成果展示、创新人才引育、技术转移转化、专家智库建设”于一体的平台,通过双向汇聚信息资源,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科教资源匹配对接,集聚发挥在青高校、高等教育机构及国内外高校的资源优势,实现高校产学研对接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常态化,促进科技成果在青落地转化。
青岛市还创新开展“订单式”研发模式,在高校、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均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开展概念验证和科技成果试孵化,同时培养职业技术经理人和技术转移机构,不断探索以技术交叉许可、建立专利池等方式促进成果转化扩散。据悉,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收获颇丰,仅2022年一年,在青高校与青岛企事业单位共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1100多项,转化科研成果400多项。未来3年,青岛市将面向在青高校培养专业技术转移人才超过1000名,进一步加快高校院所本地转化步伐。
青岛科技大学这所以化工、橡胶、材料学科为优势特色的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行业进步的进程中,形成了“前沿基础-应用技术-产业技术-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模式,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的上市公司达到九家,通过与橡胶、化工、大数据等领域企业联合建设“科创飞地”等形式,实现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学校采取“科技成果转让+持续技术服务”方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ECSS技术助力万华化学MDI生产技术实现国际领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必须靠人才,必须创新科教融汇机制。未来,青岛将聚焦教育、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青岛浓墨重彩的一笔。
1、凡本网注明“启宏网・学习强企”,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盛坊路1号院三号楼205/206邮编:102600电话:010-60200664传真:010-60231910
法律顾问:北京昊庭律师事务所 涂水华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5216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232917
Copyright © xuexiqiangqi.com.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3000511号-1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6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