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考察调研时,指向正在编队进港的3艘5万吨级大型散货船队首船“神华513”轮,详细询问了船舶装卸货时间。“神华513”轮是由国家能源集团航运有限公司(简称国能航运)牵头、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承担的交通运输部“沿海大型散货船智能航运先导应用试点”项目示范船舶。
据介绍,该项目是引领国能航运智慧转型、提升公司信息化总体水平、展示航运基层工作面貌、健全长效风险防控机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项目针对大型散货船智能航运的实际需求,通过3个中国沿海最复杂、最具挑战性航运场景的示范应用,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水平,提高大宗商品水路运输的安全水平和效率。
坚持科技创新 持续五年稳居国内沿海散货船队第一
作为“沿海大型散货船智能航运先导应用试点”的牵头单位,国能航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能航运致力于国家能源集团航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单位包括国能远海航运有限公司、天津国能海运有限公司、国能远海航运(武汉)有限公司等,以一体化运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机制、国际化布局,助力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国家能源集团加快推进世界一流能源航运企业建设,促进航运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里程碑。
公司成立以来,国能航运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实施智慧航运建设,系统开展智能调度、智能船舶研发,进一步优化自主海事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应用,科学推进智能船队建设。“基于北斗的大型船队调度与安全监控系统”科技项目获得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评定为“国际领先”。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煤炭储运复杂系统的运行优化问题,提升运输组织率高效降低运行成本。
自开展先导应用试点以来,国能航运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能源集团“41663”总体工作方针,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致力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来保障航行安全、提高航行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率先100%完成交通强国船舶岸电项目,并先后开展了船舶北斗高精度定位与应用项目、自主海事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项目和船舶全景视觉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型散货船智能航运系统商用密码应用方案》《智能船舶协同航行商用密码建设方案》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商用密码典型应用方案。
目前,国能航运自有船队规模为61艘,333万载重吨,包括59艘海运船舶和2艘江运船舶,船型涵盖3万—5万吨级灵便型内贸船和7万吨级巴拿马型内外贸兼营船,航线覆盖中国沿海、沿江和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区,2022年完成水运量2.4亿吨,干散货承运量持续5年稳居国内沿海散货船队第一。
记者了解到,本项目技术通过大量的测试验证,整体可靠性强;通过边安装、边运行、边总结、再提高的方式,提升技术成熟度。
为保障项目高质量完成,国家能源集团成立了集团层面的智慧运输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的智慧运输办公室,国能航运每月需要向智慧运输办公室报送科技信息化的进展情况,智慧运输办公室将项目列入督办,并纳入对公司领导的考核,确保项目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
据悉,沿海大型散货船智能航运先导应用试点将形成一支智能航运大型散货船队:包括15艘大型散货船舶,总吨位不少于50万吨,累计航行不少于165航次,运输货物不少于1060万吨,航行里程不少于11万海里;形成一支智能航运拖轮船队:大型散货运输船和港口拖轮协同感知累计完成不少于50艘次靠离泊作业;形成一条大型散货商船智能化发展路线;总结一套大型散货船智能化升级改造解决方案;编写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南;培养一批高等级人才。
三大复杂场景示范应用 提升智能化技术水平
国能航运将通过3个中国沿海最复杂的航运场景的成功示范应用,达到大型散货船舶安全航行和辅助驾驶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可以推广应用于中国沿海数千艘船舶。
场景一为沿海交通复杂水域大宗商品运输。在中国沿海交通复杂水域(黄骅/天津—上海,黄骅/天津—珠海航线)投入13艘大型散货运输船,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沿海交通复杂水域全天候船舶电子瞭望、感知增强,累计完成不少于150航次、10万海里和1000万吨大宗商品的安全、高效运输。通过对船舶加装工控数据采集装置,构建船舶数字知识库、建立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研发智能化的航行辅助决策系统等创新手段,对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综合研判,使船舶拥有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大脑。试点项目基于先进、成熟的北斗技术,开展自主可控的大型商业船队定位、导航、通信国产化应用。通过北斗系统,实现岸基人员对整个船队的跟踪监测,对比船舶计划航线和实际航线,考核驾驶人员操控水平;在船舶驾驶台展现北斗船位,通过北斗短报文收发调度报文,实现不依赖GPS和国际海事卫星的大型船队导航和指挥调度;特殊情况下,船舶通过北斗系统与岸端联系。
场景二为江海联运水域大宗商品运输。在中国沿海和长江下游干线水域(黄骅/天津—扬州/南京)投入1艘散货运输船,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沿海交通复杂水域连接内河高等级航道的全天候船舶电子瞭望、感知增强,累计完成不少于15航次、1万海里和60万吨大宗商品的安全、高效运输。试点项目针对内河航道狭窄弯曲、船舶交通拥挤、过桥频繁等通航特点,补充采集江海联运典型环境数据,优化环境感知算法,实现本船与内河高等级航道碍航物、狭窄航道边界、通航桥孔等数字孪生,实时提示航行风险。
场景三为大宗商品运输船进出港与靠离泊。在中国沿海进出港水域(黄骅港)投入1艘大型散货运输船和4艘拖轮,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大型散货船进出港、靠离泊期间与拖轮的智能协同,累计完成不少于100次大宗商品运输船安全、高效的进出港与靠离泊。进出港、靠离泊作为未来智能船舶多船协同的典型场景,通过为船舶驾驶人员提供真实360°全景视觉影像,视觉物标鉴别、测量和水岸分离技术,消除驾驶人员对船舶周边的视觉盲区;项目通过建设包括航行保障、航道泊位占用状态、进出港交通秩序、航行安全等增强感知信息的岸基感知数据库,利用船岸高可靠通信链路,接入岸基保障和监管部门的数据,融合岸基增强感知和船舶环境感知信息,通过移动端的信息共享,实现船舶超视距感知。
截至3月底,沿海航线完成3.5万海里、115万吨煤炭运输;江海联运完成1.5万海里、45万吨煤炭运输。计划6月份开始实施剩余10艘船舶,8月份完成所有船舶的改造建设工作。
未来,国能航运将进一步按照方案要求,不断推进试点项目,提升船舶及船员的安全性,加强船舶安全管控,增强应急指挥能力,助力集团实现“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团”战略,为航运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