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再回首。3月5日被命名为“学雷锋日”已经经历了60年的春秋寒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又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重现浓浓人间烟火味的滚滚人潮,来往穿梭的复兴号列车载着追梦逐梦的人们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对于每一个怀揣梦想,扛着希望即将出行的人们来说,在不可预知的漫漫旅途上,遇到一个“好人”,看似平常却不凡。这是现实的需求、内心的渴望,也是心灵的滋养。
60年“雷锋”这个家喻户晓熠熠生辉的名字,始终在激励着我们无怨无悔,并在润物无声中成为了属于每个人成长和奋斗故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天津西站高铁“雷锋班”成员给候车旅客讲述雷锋的故事。供图:孙立君
高铁“雷锋班”不是一个班
九河下梢、海河之滨。伴随着每天的清晨,朝阳总会透过巨大的圆拱穹顶、放射状的百叶玻璃幕窗,将作为京津城际、津保铁路和京沪、津秦高铁交会点上的天津西站,紧紧包裹其中,无论出发还是到达,每个来往穿梭的人们都光芒四射、璀璨生辉。
你也许就与他们擦肩而过,总是一路小跑的脚步,似乎每个人都需要他们的帮助。
你的一句询问,再疲惫的身影也要微笑的回答,尽管同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有可能重复成百上千遍。
你拨通的一个求助电话,看到的是一路的呵护和畅通无阻,殊不知背后有多少人的接力,多少次电台与手机的相互确认与热络沟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在天津西站就是高铁“雷锋班”。
“高铁‘雷锋班’不是一个班”,从首任班长唐旭鑫到现任董丽佳总是这样异口同声地说。
聚是一团火,散作漫天星。天津西站高铁“雷锋班”,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命名成立,成员无论是从最初清一色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8名帅小伙组成,还是逐步扩展到现在32人平均年龄32岁几乎遍布车站每个班组的“领军人”,始终遵循着成员来自检票员、客运员、售票员甚至上水工等车站不同岗位和工种的优良传统。
高铁“雷锋班”既是一面旗子,更是一颗颗种子。时任天津西站客运科科长的季冰,曾经在辽宁抚顺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服役,退伍后就在车站工作,当获知在京沪高铁开通一周年之际,车站准备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时,亲身受到雷锋精神洗礼过的他,酝酿已久的建议一经提出都获得通过。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诚迎五湖四海客,无私奉献螺丝钉。无论从历史渊源的巧合,还是车站现实的定位与发展。高铁“雷锋班”一经成立,就全程见证和参与了包括天津西站在内高铁上京津冀的大发展。
2011年6月30日,伴随着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天津西正式开站;2013年津秦高铁开通,2016年津保铁路开通,2018年京津城际大部分列车接入,天津西站历经十载寒暑涅槃,从唯一一座不在京沪高铁正线上的始发车站,成为了天津市规模最大,京津冀区域内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高铁便捷换乘站,开行列车也由最初的24对日均发送6995人,一路攀升至现在的130.5对日均发送2.8万人。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春潮再次涌动。新春伊始,京津冀协同发展又一标志性工程,东起天津西站,西至北京大兴机场站的津兴铁路全线路基工程、箱梁架设已全部完成,正线铺轨已经接近尾声,为年内建成通车奠定了基础。
让雷锋精神永续传承。以车站为舞台和平台,以高铁线路的延伸为纽带、以高铁“雷锋班”的初心使命为火种,刚刚接任车间书记一年时间的吕忠强,总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肩上的责任太重、新征程上的挑战太大。
“一个班”感动一座城
重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雷锋的名字、雷锋的故事、雷锋的日记,一个只有22岁的生命穿越半个多世纪,从平凡到不凡,从相同到不同、从星火到燎原,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至今依旧能给我们人生的启迪、前行的动力、温暖的关照。
在天津西站高铁“雷锋班”首任班长唐旭鑫的最初记忆里,车站刚刚开站之时,出行的旅客总是大包小包、拉家带口,搬搬、抬抬、杠杠,每天下来再敦实的小伙都有点吃不消,好在当时车少旅客也不多。随着车站接入线路的增多、列车与旅客出行人数持续增加,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出行品质和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遇到孕妇、带小孩的旅客时,一帮大老爷们帮还是不帮、如何帮怎么帮,不热情不是、太热络也不对,现实的尴尬倒逼着高铁“雷锋班”每名成员的成长。
2018年11月20日,晚高峰期间,广大天津市民不约而同地收到天津交通广播转发的“紧急!请避让这辆救护车”微博提示,一时间电台、电视时时跟进,一场与时间赛跑、从车站转运脑溢血患者的爱心大接力迅速展开。殊不知,在这条这牵动整个津门人敏感神经信息发出以前,唐旭鑫和董丽佳早已提前在前方胜芳站上车与家属、患者和列车工作人员汇合,在掌握现场患者第一手资料后,一条条指令立即从飞驰的列车上提前抵达天津西站。列车停靠几号站台、车门距那部电梯最近、谁负责紧急联系120救护车发布求助信息、谁负责引导进站,谁负责疏散进出站旅客开辟通道,平时不断进行的演练和各岗位的磨合,一条最优路线迅速划定,一众接力人员立即到位。列车准时到达,各个环节无缝衔接,从天津西站到市总医院,7.4公里正常情况下都需近半个小时的行程,就在津门当天最美落日余晖的印证下,创造了让一个鲜活生命转危为安的永恒定格。
朝阳不紧不慢的轮回,车站归去来兮的脉动。2021年10月6日,再次由他们创造的,58秒!将活体心脏护送出站的生命速递新记录,至今每每想起就连曾经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这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重要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之所以能在岁月的穿梭和沉淀中历久弥新,总有一种信仰和精神一脉相承、愈发光芒璀璨。
当时光渐渐远去,曾经的激动与温暖归于消退,运去也许就在身边、消退不等于消失,我们依旧可以自信地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段内,当救助的信息抵达,以“雷锋”的名字召唤,蛰伏的信仰必定满血复活重现与回归。
不知道是不是受益于这两次,高铁“雷锋班”的高光时刻,在随后迎来送往与一些重点旅客交流沟通中,让天津西站人惊讶地发现,许多旅客是舍近求远特意选择在他们这里出发、抵达甚至换乘。
天津西站高铁“雷锋班”部分成员合影。供图:吕忠强
“雷锋”一个永远绽放着青春气息的名字
对于高铁“雷锋班”班龄最短成员的之一张洁来说,以前的她,梦想是成为一名军人。阴差阳错,进入铁路这个“半军事化”行业,耳濡目染,时间观念、令行禁止,原来自以为的最高标准,在这里仅仅是一切工作的起点。
车站,无论在哪里都是地标性建筑和迎宾门,每天与南来北往的旅客打交道,服务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标准就是标准,因人而异的感受与体验,让这里的所有一切都成为只问结果莫谈过程的战场。
2016年的一天,值班的张洁接到一个刚刚从车站出发旅客打来的求助电话,保存自己毕生心血和成果的一枚U盘,不慎在车站遗失,请求帮助寻找。按照旅客提供的乘车信息和候车地点,张洁仔仔细细查了遍,同时又沿着这名旅客进站到上车的路线寻找,最终还协调公安部门调取监控录像,无奈这枚让旅客心心念念的U盘始终没有找到。遗憾与失落,隔着电话张洁都能感受的到。更出乎她意料的是,一场失败领人沮丧的任务收获的却是,从此每逢过年过节,来自这个陌生而熟悉旅客的问候短信。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用情、用心、用力的实干者。
60年世事沧桑,虽然今非昔比。甲子再回首。历史与未来的奇妙对视,总能让我们发现奇迹般的巧合与令人咋舌的似曾相识。就像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率先在《中国青年》刊登为原点,其寓意之深、期望之重,让“雷锋”这个名字家喻户晓的同时,就赋予了青春的力量与不朽的光芒。
亦如“雷锋号”机车滚滚向前的车轮,从蒸汽、内燃到电力,生生不息的汽笛,从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传祥、王进喜到风云激荡改革开放时期的孔繁森、徐虎再到新时代一年一度感动中国的群英荟萃,成就了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心灵动力、青春之歌。
自我与他人、平凡与伟大、有限与无限,关于“雷锋的命题”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
津兴铁路年内就要开通运营了,如何让高铁“雷锋班”插上飞翔的翅膀。张洁新一代的接棒人,已经开始思考属于自己的时代命题。
[编辑:学习强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