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兴川”行动即将升至2.0版

扩大遴选支持范围 推动成果转化结硕果

2024-11-26 09:32:47    来源:四川日报    

世界首条128公里贯通式同相供电示范铁路线通车。

同相供电装置。

“四川造”医用回旋加速器。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段时间,不少四川本地科研人员兴奋了,四川有史以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单个支持金额最高项目的征集范围,对他们开放了。

近日,科技厅在科技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九条政策措施中明确,将“聚源兴川”支持范围从中央在川大院大所大学拓展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天府实验室以及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省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支持50个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和产业化,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的补助。

“聚源兴川”,肇始于2022年的一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顾名思义,就是要聚集在川“央字头”大院大所的创新资源,盘活这些“家底”,让院所与省内企业深度合作,振兴四川产业,以防“墙内开花墙外香”。

这项行动一直被视为科技厅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连续两年被写入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是“聚源兴川”行动实施第三年,财政经费累计投入3.2亿元,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0余项。

重金“砸”进成果转化,激起了什么水花?扩大征选范围后,又该如何完善机制?

资金支持成为“及时雨” 49个项目已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

今年9月,世界首条128公里贯通式同相供电示范线,在新朔铁路巴准线成功贯通。其中用到的同相供电技术,彻底解决了该线路原有分相断电的难题。

一般来说,国内高铁、重载等干线铁路采用的是单相工频交流制,每隔约30公里需进行换相,由此带来电分相并造成200—500米的无电区,直接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行驶及高效运输。

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科带头人李群湛教授带领团队,转化了数十年攻关的成果——贯通式同相供电关键技术,研发了首台(套)装备同相供电装置,取消了线路中存在的电分相,保障线路供电的连续性,成功在巴准线实现了应用。

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轨道交通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聚源兴川’项目补助的500万元资金,简直是‘及时雨’!”李群湛感慨,关键时期,这笔资金及时用于产品研发及中试平台建设,有力促进了产品性能更优、安全可靠性更高,直接推动科技成果从“1到10”的应用。

不少科研工作者、企业感慨,支持资金是种子期的“雪中炭”,又是转化中的“强心针”,也是产业发展中的“助推器”。

记者了解到,“聚源兴川”支持项目中,工业类项目占据多数,重大创新产品达50余项;在惠民生方面,特别是健康卫生、灾害防治、食品安全等领域,同样有侧重,支持项目有15项;对于钒钛新材料、特种炭黑、轨道交通等行业,鉴于转化难度较大、成果仍待“催熟”,还特意支持组建了3个省级中试研发平台。

据统计,“聚源兴川”前两批的49个项目已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投入生产、走入市场。

玖谊源,几年前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近年来已成为四川成果转化的一颗新星。该公司承接转化了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项技术,成为国内首家从事医用回旋加速器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其转化的“回旋加速器”四个系列产品,占领国内约30%的新增份额。

该公司技术总监杜洋介绍,“转化后期,我们将支持资金用于产品二次开发,使得加速器产生同位素的种类增加、产额翻倍。”去年新产品出口肯尼亚,成为首台落地海外的“中国造”医用回旋加速器。

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转化的“大型机场安全运行与智能管控系统”,在深圳、重庆、西安等地12个机场落地应用,2年时间便实现收益超过16亿元。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转化的“四川公路山地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已成了雅西、汶马等高速公路沿线山地灾害的智慧“观察员”“预警员”,应用里程超过2000公里。

2.0版“聚源兴川”拓展范围 激发更多“宝藏”项目还需完善机制

“鼓舞人心!”四川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徐益飞,准备拿出“看家底”的成果申报。

过去,“聚源兴川”面向59家中央在川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征集成果转化项目,此次向更多科研平台,特别是省级高校院所“敞开怀抱”,让不少科研工作者跃跃欲试。

有专家分析,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需要更多新动力牵引,转化科学技术成果,也是为经济发展打造“发动机”的有效手段。但是,这样也将增加优质项目甄选、识别的难度。

此前,项目遴选一直“门槛”颇高:要求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及以上的技术成果;能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国产代替进口的技术成果;推动行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成果……

评选过程也是要“过五关斩六将”,从形式审查、网评、答辩评审到现场考察,历时三四个月,5至7人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全方位考察,项目实力必须过硬。

记者从科技厅了解到,“扩面”后的相应规划还在进行中,后续将会召开相关座谈会,邀请各方代表,收集运行环节中的问题和建议。

有学者建议,应当借助此次“扩面”,全面优化项目遴选和培育机制。“不是一选了之。”前述专家认为,成果转化涉及方方面面,还应集合更多力量,建设更多中试平台、提供相应的“催化”服务、配置专业的技术经理人,特别是匹配转化所需的产业资源、应用场景等。省市之间、部门之间,还要形成政策合力。

长期关注成果转化的专家表示,可以考虑借鉴合肥等地做法,以市场化的方式来推动成果转化。

分阶段来说,引入市场机制或交给市场来做成果筛选;孵化时,政策扶持资金可以由“补”改“投”,以资本为“推进剂”提升转化效率;成果转化中,院企配对还需更精准,可考虑搭平台让企业找项目、帮院所找市场;后续市场推广时,政策服务要更深入,不仅扶上马,还可以再送一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编辑:徐敬楠]

相关新闻

声明

1、凡本网注明“启宏网・学习强企”,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

联系方式

电话:010-60200664

传真:010-60231910

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邮编:102600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盛坊路1号院三号楼205/206

公众号

公众号

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法律顾问:北京昊庭律师事务所 涂水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5216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232917

Copyright © xuexiqiangqi.com.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3000511号-1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6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