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花山区桃源路街道坚持将理论宣讲作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抓手,以“三维创新六化赋能”为总纲,从需求侧精准滴灌、供给侧活水涌流、连接链双向赋能三个维度破题,探索基层理论宣讲的“桃源路径”,用“小场景”承载“大主题”,以“微创新”激活“大流量”,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可触可感、入脑入心。
聚焦“需求侧” 构建分众化、精准化宣讲体系
桃源路街道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推出“靶向式”宣讲服务,破解“大水漫灌”难题。精准画像,分类分层锁定受众。梳理辖区不同群体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理论认知水平等信息,聚焦党员干部、青年学生、银发群体、新业态从业者、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六大核心群体,实现理论供给与基层需求的动态匹配。靶向供给,定制差异宣讲内容。针对党员干部,突出党的创新理论与方针政策系统性阐释;针对青年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针对新就业群体,推行“短平快”微课堂,设立“十分钟”理论驿站;针对老年群体,构建“理论+故事”通俗化表达,将理论要点融入社区变迁、家风传承。闭环提质,构建动态修正机制。强化宣讲中的民意收集工作,形成“需求调研—课程迭代—效果评估”闭环管理体系,实现课程升级优化,确保理论供给始终与基层需求同频共振。
激活“供给侧” 打造多元化、专业化传播矩阵
为进一步丰富宣讲视角,提升宣讲的吸引力,桃源路街道聚力打造多元化、专业化宣讲队伍。打造“专业团队”。充分发掘利用好辖区内理论宣讲专业人才,打造一支能讲、会讲的专业宣讲队伍,将党的政策理论更加准确透彻地传达给受众。招募“小巷名嘴”。从社区中挖掘那些善于表达、熟悉社情民意、深受居民信任的热心居民,组成“小巷名嘴”宣讲队。鼓励他们将党的理论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方言、戏曲、情景剧等多元形式创作宣讲作品,使宣讲更具亲和力。吸纳“银发智囊团”。邀请退休教师、老干部等组成“银发智囊团”,引导他们运用好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读党的政策方针,让宣讲更具深度。
贯通“连接链” 打造互动化、沉浸化宣讲生态
桃源路街道创新理论宣讲形式,让宣讲人和受众实现有效的双向连接,在互动式、沉浸式的宣讲中让宣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文理融合”。将理论宣讲与文艺演出、便民服务、互动游戏等相结合。例如,在文艺演出中融入红色歌曲、小品、相声等节目,以艺术的形式传播党的理论;设置便民服务摊位,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开展“故事党课”。邀请老党员、先进模范人物等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将党的理论融入故事之中,让党员群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鼓励党员上台讲述自己的入党故事和工作经历,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感。组织“情景式宣讲”。根据宣讲内容,设置特定的场景,让宣讲员和观众在情景中互动交流。例如,在红色教育基地宣讲党史,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通讯员 丁珰 郭海艳)